武汉大学使用纳米孔靶向测序法,实现当天同时检测SARS-Cov-2和40余种呼吸道病毒
以下内容转载自臻熙科讯公众号
2019年底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COVID-19疫情,全球已有许多感染和死亡病例,截止2020年3月1日,累计确诊超8万人,死亡近三千例,但仍存在许多临床疑似病例无法确诊。既往COVID-19诊断依赖于qPCR核酸检测,但是该方法显示出较高的假阴性率和低敏感性(阳性检出率仅为30%至50%),从而导致临床高度疑似新冠感染患者或低病毒潜伏的“假痊愈患者”检测“假阴性”现象频发,此外,qPCR核酸检测无法同时检测其他秋冬季高发、症状与新冠相似的其他呼吸道病毒,给疫情防控和患者分流管理带来极大挑战。
研究团队平行测试了NTS和qPCR,结果表明:45个临床高度疑似新冠感染患者的样品,NTS共鉴定出34个阳性样品,比qPCR多出15个;16个临床已确诊新冠感染患者中,NTS全部检测阳性,qPCR仅9个阳性。临床确诊样本显示NTS比qPCR的阳性检出率提升43.8%。除此之外,在这61个样本中,原本qPCR鉴定为可疑阳性的18个样本,利用NTS鉴定其中14例均为阳性, 此外,对于高浓度病毒样本,NTS仅需测序10分钟即可检测阳性,即使极低浓度病毒样本,也仅需测序4小时完成检测,NTS的高敏感性、高鉴别性、高速度性,对鉴别临床的疑似病例、助力疫情防控具有重大意义!
疾病本身
截止2020年3月1日,国内COVID-19累计确诊79,968例,死亡2873例,但仍存在851例临床疑似但无法确诊病例,国外累计确诊7053例,累计死亡105例,疑似病例数据不详。
目前检测方法
-
qPCR方法:
仅针对病毒基因组上2-3个位点进行检测分析,覆盖<0.5%病毒基因组,样本在采样、存储、检测过程发生中稍有偏差,会导致仅针对少数基因位点的PCR检测手段的效率降低,甚至漏检,造成“假阴性”,且检测区域一旦发生变异,会造成检测结果失效。
-
传统基因测序方法:
宏基因组测序(mNGS)由于其技术操作复杂、仪器设备较大、检测周期长等缺陷,绝大多数医院无法独立运用此技术开展常规检测工作,而生物安全性的问题也使运输到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不具有操作性。
-
新冠特异性抗体IgM、IgG :
新冠IgM特异性抗体:检测患者感染的第7天后产生lgM抗体,18天后快速消失,受限于抗体产生的时间和载量。
新冠IgG特异性抗体:新冠感染后18天方显著上升,且IgG阳性表明机体有感染,但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。换言之,IgG阳性者可能是正在受感染者也可能是以前感染过,体内产生了抗体,是感染产生的痕迹。
-
靶向扩增:
-
测序:
-
便捷:

-
检测速度:测序最快实现10min
研究团队在该实验中证实高拷贝样品(1000、3000 copies/mL)可以快速(<10分钟=产生足够的有效测序数据进行诊断,即使是最低拷贝样品(10 copies/mL),4小时内也可获得有效测序数据。最终,实现测序10分钟数据用于快速检测;4小时最终报告。
三、临床研究
早期疑似新冠45例
研究团队收集了45个疑似新冠感染的样本,平行进行qPCR和NTS检测,结果显示:NTS在45个临床高度疑似感染样品中共鉴定出34个阳性样品,比qPCR多出15个,NTS检测灵敏度高于标准qPCR,在这61个样本中,原本qPCR鉴定为可疑阳性的15个样本,利用NTS鉴定其中11例均为阳性,显著提高新冠检测的阳性率和对可疑阳性患者的甄别能力。
确诊新冠感染16例
研究人员对临床已确诊新冠感染(临床诊断、既往核酸检测)的住院患者平行进行NTS和qPCR检测,结果显示:
四、NTS拓展检测:其他呼吸道病毒

总结与展望
该联合团队创新性开发NTS检测技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-19检测与防控,同时具备以下特点:
1. 高灵敏:检测低丰度的病毒,弥补qPCR检测“假阴性”问题,助力早期诊断、提示早期感染风险。
2. 高速度:测序10分钟快速检测;测序4小时最终报告,全程从样本送达到出具结果控制在6-10小时,首次基于测序平台实现全程当天出具结果。
3. 检测范围广:除新型冠状病毒(SARS-CoV-2)外,还可以检测其他10大类、40余种呼吸道病毒引起的感染,分类管理,辅助快速确定诊疗方案。